北京演出公司 http://www.010yanchu.cn 国乒又双叒叕夺冠了! 就在刚刚,王艺迪4-2战胜伊藤美诚,成功拿下亚洲杯女单冠军。 此前,在WTT冠军赛澳门站中,国乒更是提前包揽男女单打冠亚军;随后,在WTT世界杯决赛中,国乒再次赢得男女单打冠军。 “你可以永远相信国乒”,再一次得到了验证。 一代又一代运动员,接下沉甸甸的接力棒,不断书写着新的奇迹。 但小视发现,不管时代的浮尘怎么掩埋,我们总是忘不了一个人。 每到新的运动员涌现,总有网友去邓亚萍的微博下留言,让她进行评价。 前不久成都世乒赛,邓亚萍专门发了一篇文章复盘各位运动员的亮眼表现。 时至今日,“邓亚萍时代”已经过去25年。 在人才辈出的国乒中,为何我们始终忘不了邓亚萍? “她太矮了,没有任何培养的价值。” 44年前,5岁的邓亚萍站在乒乓球台前,刚刚能露出一个脑袋。 父亲在她脚底垫上一块木板,她才将将能挥动着球拍练习。 那时,她小小的身体中藏着一个大大的梦想: “等我长大了,我要拿世界冠军,为国争光。” 5年后,邓亚萍在全国业余体校分区赛中获得单打冠军,由此换来了去省队集训的机会。 她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,却不知这只是命运开的一个玩笑。 在河南省队没练习几天,教练就让她的父亲把她领回去,冷冰冰地说道: “她太矮了,没有任何培养的价值。” 图源:《名将之约》 尽管,她在队内的循环赛中总是第一名。 她不明白,为什么队里的小伙伴都赢不了她,而她却走了? “我不服!” 可任凭她喊到撕破喉咙,也没人理会。 那是这个10岁的小女孩,第一次见识到成人世界的不公和残酷。 图源:《名将之约》 这就是命运发给邓亚萍的烂牌—— 身高不够,努力来凑。 即使费劲千辛万苦拿下冠军,却依然不被认可。 世界冠军的梦想,别说实现了,她连一张入场券都没有。 好在,梦想的大门给她留了一道缝隙。 父亲在省队当教练时的学生李凤朝,正在组建郑州市乒乓球队,看中了她这股不服输的劲头,将她收入队中。 图源:《名将之约》 不同于省队两层楼的宽敞的场地,这里的训练条件十分艰苦。 训练室是一间废弃的澡堂,外面只能摆放四张球台。 地板是水泥的,冬天没有暖气,零下十几度,夏天更是超过40度。 女队员住在女更衣室里,教练就在男更衣室办公。 图源:《名将之约》 但条件再苦都不重要。 重要的是,在拿下世界冠军前,邓亚萍有了新的目标—— 打败河南省队。 图源:《名将之约》 先天不足,只能靠后天补拙。 接下来,就是拼了命地练习。 解决身高不足的唯一方法就是,跑得更快。 图源:《向上的力量·未来十年》 邓亚萍拿上铁制的球拍,腿上绑着沙袋,身上穿着沙衣,每天负重三十斤训练。 一练就是十多个小时,练到鞋子能倒出水为止。 每当她卸完装备,她感觉,自己都可以飞了。 图源:《向上的力量·未来十年》 正如她所言,她真的飞了起来。 此后,邓亚萍连续3年独揽少年赛的单打冠军。 在全国乒乓球锦标赛来临之前,河南省队不得不弯下腰,请回邓亚萍代表河南队参加比赛。 图源:《开讲啦》 邓亚萍积攒了三年的怨气,在这一刻,终于扬眉吐气。 赛场上,邓亚萍一路过关斩将,管你是国家队,还是世界冠军,通通都打掉。 图源:《名将之约》 瞬间,这个横空出世的小女孩引发一阵轰动。 决赛时,河南的观众塞满了整个场馆。 大家都想看看,如此厉害的小女孩到底是从哪蹦出来的? 最后,邓亚萍代表河南队不仅拿下团体冠军,还夺得女单冠军。 那一年的邓亚萍,仅仅13岁。 图源:《名将之约》 站在领奖台的小女孩,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,给了那些曾经说她没有前途的人们一记响亮的耳光。 世界冠军的梦又近了一步。 “为什么国家队的门槛,偏偏对邓亚萍这么高?” 下个目标——进入国家队。 按理来说,全国运动会、全国锦标赛单打前八名直接入选国家一队。 图源:《国家乒乓球队运动员选拔办法实施细则》 当她天真地以为能顺理成章地进入国家队时,现实的一记重锤又朝她重重砸下来。 邓亚萍再次因为个子矮被国家队拒之门外。 看着弱于自己的队员一个个顺利进入国家队,只有自己被剩下,邓亚萍十分不理解: “为什么国家队的门槛,偏偏对邓亚萍这么高?” 图源:《名将之约》 幸运的是,这匹千里马,遇到了伯乐。 国家队女队教练张燮林一眼就认出邓亚萍是个好苗子。 为了让邓亚萍进队,国家队的教练组一共召开了三次讨论会。 前两次,张燮林的建议都被驳回。 第三次会上,张教练再提起来,大家明显有点不耐烦了。 有人再次提出反驳: “张指导,你怎么老是提邓亚萍,你找一个身材好的、条件好的、漂亮的,邓亚萍也有损国家形象啊。” 图源:《往事》 面对无理的挑剔,张教练只能拿出实质性的数据来说话: 在一场比赛中,21分的球,邓亚萍丢了11分,最后打到20平赢回来了。 张教练去问对方的球员,才知道,原来是因为她疯狂进攻,对方控制不住她。 为什么她主动进攻多? 正是因为她个子矮,凡是过来的球,她一看都比网高,她都当成机会球打回去。 张教练这么一讲,其他教练觉得有理,哈哈一笑,“那来吧来吧”。 图源:《往事》 晚了一年,邓亚萍总算能进国家队了。 但她进的却不是国家一队,而只是青年队。 按照惯例,新队员进国家队都会有教练主动来挑人。 唯独邓亚萍来,没有一个教练愿意要她,她自然地被归到张燮林教练的队里。 图源:《往事》 在这里,所有人都看不起她,都在等着看她的笑话,看她如何砸掉张燮林教练的招牌。 她没有选择了。 摆在她面前的,只剩下一条路,那就是一直赢: “来一个我就赢一个,来一对我要赢一双。” 图源:《向上的力量·未来十年》 “我比你付出的更多,凭什么不赢你!” 我们常常被鼓励“勤能补拙”,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,这个“勤”具体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“补拙”,并且能成功追上别人? 邓亚萍给出了答案。 训练时,教练给邓亚萍常说的不是“要练什么”,而是“要注意休息,别练过了”。 一筐200多个的训练用球,邓亚萍一天要打掉十几筐。 练一组球的脚步移动,相当于跑一次400米,一堂课下来,她要跑1万米。 等她结束训练,食堂早就关门了,她就吃点方便面对付一下。 因为忙于训练,没时间交朋友,她还被队友告状说她不合群。 张燮林教练有个小本子,专门统计过邓亚萍的训练时长: 她平均每天比别人多练40分钟,一年下来,整整比别人多出48天。 图源:《向上的力量·未来十年》 她相信天道酬勤,所以她有底气说: “我比你付出的更多,凭什么不赢你!” 在国青队5次队内大循环比赛中,邓亚萍拿下4次第一,1次第二。 一年后,邓亚萍成功升入国家队。 那个被偏见压斜的天秤,被她用无数个日夜流下的汗水填平了。 图源:《向上的力量·未来十年》 即使到了国家队,她仍然不敢松懈。 邓亚萍形容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:“每天都像是在悬崖边上行走,一旦输球,就会掉下去”。 只有拿了冠军,才能保证她不掉下去,而且仅仅是不掉下去。 于她而言,昔日的冠军梦不再像是一个理想,而变成了她唯一的出路。 图源:《名将之约》 后来的人们都说赛场上的邓亚萍,眼神凶狠,球风霸道,不愧是初代大魔王。 就像张教练所言,“真是鲁迅所讲的那个‘横眉冷对千夫指’”。 图源:《往事》 只有邓亚萍自己知道,那都是被逼出来的: “长期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,见了人就想赢过去,否则你就会掉下去,你怎么可能没有霸气呢?” 图源:《名将之约》 “邓亚萍时代” 功不唐捐,一切早有预兆: 邓亚萍会从悬崖边上,一步一步走到奖台中心。 1989年,进国家队只有4个月的邓亚萍,参加了第40届世乒赛。 她和乔红合作,赢得女双金牌。 11年了,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个世界冠军。 这一年,她16岁。 图源:《名将之约》 比赛结束,下来收拾东西时,两人都不敢相信,瞪大眼睛互相问对方: “这就是世界冠军了?” 直到颁奖结束,邓亚萍坐在回饭店的车上,一切都安静下来。 11年来的心酸苦痛如同电影一样开始在她的脑海中回放,泪水从她的眼中慢慢溢出来。 哭着哭着,这个16岁的女孩突然冒出一个想法: “如果我有小孩,我绝不让他打乒乓球。” 图源:《名将之约》 这11年走得太难了,不止是身体上的,最难的是得到别人的认可。 因为寻求认可的路是漫长的,看不到终点的。 图源:《名将之约》 即便她刚刚拿下人生中的第一个世界冠军,她依然没有看到这条路的终点在哪里。 女双金牌之后,下一站是女单金牌。 2年后,机会来了,然而,邓亚萍却差点连决赛都没进去。 第41届世乒赛团体赛,中国队对战朝韩联队。 邓亚萍一上来发球就被判违规,第二轮发球接着判,“直接给我判毛了”。 图源:《圆桌派》 这实际上限制了她的一整套战术,因为她的战术是从发球开始的。 最后邓亚萍输给俞顺福,中国队痛失女团金牌。 图源:《圆桌派》 比赛结束后,邓亚萍心态彻底崩了,躲到房间大哭。 第二天男团比赛,她也没去现场看,在电视上看到昨天比赛的场地,眼泪又开始“哗哗”掉。 图源:《圆桌派》 中间休息一天,别人都出去玩了。 只有她一个人背着一包球,跑到训练馆练发球。 空荡荡的训练馆里,球拍击打乒乓球的声音,一遍遍回响着。 图源:《圆桌派》 因为后面还有三项比赛,包括那枚盼了十几年的女单金牌。 她必须放下。 结果好巧不巧,在女单小组赛16进8中,邓亚萍又碰上俞顺福。 奥运会的淘汰赛是非常残酷的,单线输掉就会面临出局的危险。 图源:《圆桌派》 邓亚萍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。 比赛中,她的战术被用到最后一招,就连平常都不怎么用的招数,被逼得不得不用。 使出了压箱底的功夫后,终于3:1赢回来了。 这是她打过的最艰难的一场比赛。 图源:《圆桌派》 战胜俞顺福之后,邓亚萍一路过关斩将,杀入决赛。 邓亚萍又迎来一场巨大的挑战。 对手是朝鲜名将李粉姬,2年前,曾在40届世锦赛女单比赛中,将邓亚萍挡在8强之外。 又是一场需要面临过往阴影的比赛。 但邓亚萍有一个最大的特点: “输球只输一次,不会第二次输给同一个人。” 决赛中,她成功打败李粉姬,将梦寐以求的女单冠军收入囊中。 图源:《往事》 13岁那年拿下全国锦标赛冠军时,很多人说她是运气好。 这一次,再也没人能仅凭一句“运气好”去否定她了。 她是名副其实的冠军。 图源:网络 在此后,邓亚萍如同战场上的不败女皇,横扫千军,缔造了一代神话。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,邓亚萍几乎统领了各大赛事的单、双打冠军。 人们都称这个时期是乒乓球的“邓亚萍时代”。 图源:《往事》 24岁的邓亚萍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,终于站到人生巅峰: 18次世界冠军,历史上首位乒乓球女子大满贯,连续八年排名世界第一,是当时世界上公认的历史上最优秀的女运动员之一。 图源:网络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盛情邀请邓亚萍到洛桑访问。 值得一提的是,邓亚萍是世界上第一个被他邀请到国际奥委会来的运动员。 图源:《往事》 邓亚萍来访问前,萨马兰奇专门吩咐秘书,在国际奥委会大楼前升起五星红旗。 这是许多国家的部长、高级官员都没有的待遇。 看到五星红旗飘扬的那一刻,邓亚萍欣慰一笑—— 5岁时立下的“为国争光”的壮志豪言,成真了。 图源:《往事》 从零开始 我们都知道,运动员职业生涯短暂,吃的是青春饭。 退役后,摆在他们面前最严峻的问题就是转型。 24岁的邓亚萍退役后,深知: “有99%的可能,这是我的人生巅峰了,无论未来五十年做什么,极大的概率,我都无法超越自己前20年的成绩。” 图源:《向上的力量·未来十年》 邓亚萍不想当教练,可是不当教练,要拿什么和社会上的人竞争。 于是,她选择去读书。 决定转型的那一刻,过往辉煌战绩都已经成为过去式,邓亚萍把家里所有的奖杯都打包收了起来。 现在,一切从零开始。 图源:网络 1997年,邓亚萍来到清华大学学习。 在清华的第一堂课上,老师问她: “你英文什么程度啊?” “最低程度。” “会看会写吗?” “不会看不会写”,她直摇头。 “那你给我写写26个字母吧。” 结果,大小写全混在一起,她还没写全。 那时她说,她是清华最差的学生。 图源:《鲁豫有约》 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,更是让她铁了心地要学好英语。 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推荐下,邓亚萍加入国际奥委会委员会。 一次会议上,邓亚萍刚到场就傻眼了,全场只有她一个人带了翻译。 大家都用英语和法语流利地交谈着,只有她一脸懵,完全插不上话。 等翻译转述完,她好不容易想说两句话,结果话题已经过去了。 曾经在赛场上被别人仰望的奥运冠军,第一次需要仰望别人,这让邓亚萍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。 她下定决心,要死磕英语。 图源:《鲁豫有约》 邓亚萍前往剑桥大学学语言时,又有了新的梦想。 一天,她正巧赶上了剑桥大学的毕业典礼。 她推着自行车,停在那,足足看了一个小时。 那些毕业生的脸上无不洋溢着骄傲的神态。 她弱弱地想着,如果我也能成为其中一员就好了。 但下一秒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,“这得是下辈子的事了”。 图源:《鲁豫有约》 可当她去诺丁汉大学读硕士时,她的信心又回来了。 去剑桥读博,相比于被录取,顺利毕业才是更难的。 身边的人都在劝她不要继续念了: “你名气这么大,万一读不成,多难看啊。” 但邓亚萍仍然坚持: “这辈子机会来了,我干嘛要等下辈子。” 写论文时,她又拿出了运动员的苦功夫。 买上一堆干粮,关掉手机、拔掉电话,专心写论文。 图源:《鲁豫有约》 5岁的邓亚萍用了两个10年,站到乒坛女皇的地位; 24岁的邓亚萍,又用了第三个10年,从26个字母都认不全的差生,成为一名剑桥博士。 有人曾问她:你害怕转型吗? 她坦然地说:“有什么好怕的?一开始不会就一点点学嘛?今天的成功不等于明天的成功,同样,明天的失败也不等于后天的成功。” 图源:网络 所以她敢于无所顾忌地向前闯,闯入未知,从政从商,即使前方等着她的是失败。 比如,在“即刻搜索”这一仗上,她到底是败了。 一夜之间,邓亚萍跌落神坛。 纵有再多奥运冠军的光环加身,也挡不住那些汹涌的流言蜚语。 人生如同战场,没有常胜的将军。 只有久战的英雄。 我最佩服她的是,无论命运给她设置了何种艰难的关卡,每一次她都能拼尽全力去死磕,绝不向命运低头。 邓亚萍曾说过: “我从来不是神,我从来就是一个普通人,而且还是一个条件不是太好的普通人。” 图源:《开讲啦》 作为一个运动员,她的起点并不算高,甚至可以说是先天不足。 作为一个学生,她的英语基础,甚至不如现在的小学生。 但她却能顶着不被所有人看好的重压,凭借一股“不服输”的劲头,硬生生地把别人口中的“不可能”变成“可能”,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。 你看,邓亚萍的人生不正是向我们证明了: 一个起点低的普通人也能通过努力,活成自己的神。 图源:《开讲啦》 我想起,曾经有一个学历只有高中的男孩问邓亚萍,该如何克服自卑感。 在邓亚萍讲完之后,一旁的撒贝宁,只问了他一个简单的问题: “26个英文字母认得全吗?” 图源:《开讲啦》 这个男孩笑了,“认得全。” 撒贝宁指了指邓亚萍,对他说: “邓亚萍女士24岁的时候,26个英文字母还没认全,但是现在站在你面前的,是一个剑桥大学的博士。” 这个男孩起初还是怯怯的面容,在那一刻,神情突然变得坚定起来。 图源:《开讲啦》 我不知道最后这个男孩有没有考上大学,成功克服自卑。 但我能肯定的是,邓亚萍的人生故事,至少在那一刻,给了他勇往直前的信心,照亮了一段大雾弥漫的路程。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世界冠军,但至少,邓亚萍的故事告诉我们: “天道酬勤”并不是命运设下的骗局,你的努力永远是你的底气。 所以,这不是一个关于天才的故事。 而是一个关于普通人的成长启示录。 点个「在看」,愿你经过生活的锤炼后,依然能相信努力不会骗人,依然能相信自己会活成理想中的模样。 图源:网络 参考资料: 1.《名将之约》、《往事》、《鲁豫有约》 2.《向上的力量·未来十年》、《开讲啦》 3.《圆桌派》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• 新闻资讯
• 活动频道
更多